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幾乎不吃食肉動物?難道是不好吃?

肉類,是人類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之一,除了一部分素食主義者,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每餐基本「無肉不歡」。

人類食用的肉類食物主要分為三種:畜肉、禽肉和魚類,其中畜肉主要指牛、羊、豬等家畜的肉,禽肉主要是雞、鴨、鵝等家禽的肉。

在這些動物中,牛、羊是食草動物,而豬、雞、鴨、鵝等動物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雜食動物,雖然算不上食草動物,但是食譜主要還是以植物性為主,只是偶爾捕食昆蟲或者其他小動物的蟲卵等。

為什麼人類食用的肉類,基本都是食草動物,幾乎不吃老虎、獅子、狼等食肉動物?難道是因為口感不好嗎?

早期的人類其實也吃食肉動物的,許多食肉動物正是由於人類過度獵食而瀕臨滅絕。不過,相比於食肉動物,人類更熱衷於吃食草動物。

仔細探究後,其實背後原因很簡單:

捕獵風險高

人類選擇了肉食,就要走更遠的距離和消耗更多的能量去尋找和抓捕動物, 像獅子、老虎這類大型食肉動物,身強力壯、皮糙肉厚,戰鬥力直接碾壓「勢單力薄」的人類。

對於人類來說,跟「強敵」硬碰硬並不明智,捕獵風險太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沒命;而且出去捕獵的大多是男人,一旦男人沒了,女人和孩子也很難繼續生存,對於整個家族來說並不利於生存和繁衍。

而相比於兇猛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更加溫順,攻擊性也沒那麼強。既然食草動物捕獵風險低,同時也能提供肉食,自然以食草動物為主了。

飼養成本高

人類為了更好地吃肉,會馴化圈養一些沒有太大攻擊性並且肉質鮮美的動物。食肉動物,顧名思義,以肉食為主的動物, 人類本來是為了「吃肉」而去養殖動物,卻要拿肉來餵養,豈不是得不償失?

而像豬、牛、羊這類食草動物,飼養成本低太多了,自然界遍地都是草木。人類將一些野生食草動物逐漸馴化為家養動物,圈養在草棚洞穴中作為長期的供肉後備軍,也就更沒有必要冒險捕殺食肉動物了。

食肉動物數量稀少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在自然界中,能量轉移決定種群規模。

植物為少於它們的食草動物提供食物,食草動物又為少於它們的食肉動物提供食物,如此一來,大型食肉動物所能夠獲取的食物能量就少了。

此外,大型動物為了生存需要奔跑不止,自身對能量需求巨大,再加上繁殖週期漫長,因此兇猛的食肉動物數量就更稀少了。

人類對肉類的要求,除了口感和風味俱佳之外,還要有充足的數量, 種類和數量稀少的食肉動物遠遠不能滿足人類對肉類的需求。

大家覺得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幾乎不吃食肉動物的原因還有哪些呢?歡迎在下方討論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