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寧愿修筑長城,也不向北繼續攻打匈奴,將其徹底消滅?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自稱「始皇帝」。之后他開始下令建造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筑,如:萬里長城、阿房宮、靈渠、秦直道、秦始皇陵等。其中長城工程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古代歷史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防御工程。
雖然秦始皇只是將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但也足有萬里之長,因此秦始皇修筑長城之后,自此有了「萬里長城」之稱。而如此大的工程量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完成,其中勞動力最為重要,據記載,秦始皇修筑長城使用了近百萬的勞動力,占據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秦始皇修筑長城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生活在秦朝北部邊境的人民安全,以抵御防守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擾。那麼秦始皇為何寧愿投入如此巨大的民力來修筑長城,也不愿意向北攻打匈奴,直接將其消滅呢?
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消滅經常侵擾中原的戎狄、匈奴、胡人等北方游牧民族,最終耗費巨大的民力修筑長城也是迫不得已。長城作為一項軍事防御工程是先秦古人經過實踐總結得出的好辦法,高大、堅固且連綿不絕的城墻可以有效阻隔游牧民族騎兵的行動。
秦始皇北擊匈奴、修筑長城
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由于忙于中原征戰,因此無暇北顧,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便趁機侵擾襲掠與其接壤的北方諸侯,如秦、趙、燕三國的北部邊地就經常遭到戎狄、胡人、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襲掠。
秦始皇攻滅六國、兼并天下后,為了解決匈奴等游牧民族對秦朝的威脅,便派遣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向北進攻匈奴。蒙恬率軍從上郡北出,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河套地區,從榆中沿著黃河向東,一直到陰山,共計設置了四十四個縣,并在黃河岸邊修筑城池要塞,以抵御匈奴。
《史記》記載:「秦已并天下,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陽,因邊山險巉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余里。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同時又鋪設秦直道,從九原一直通到了云陽。 并因地制宜,利用邊界山嶺、險要溝塹、溪流、谷地等可以用來修繕的地形修筑長城,將原來秦、趙、燕三國修筑的長城連在一起,從臨洮(今甘肅省定西市)一直遼東,長度達一萬多里,故而稱為「萬里長城」。
秦萬里長城這項國防工程修筑完成后,憑借地形有效遏制了匈奴南進。之后秦始皇又命蒙恬率軍渡過黃河繼續向北占領了高闕(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杭錦后旗西北)、陽山(今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至巴彥淖爾市狼山)、北假(今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夾山帶河地區)等地,并在當地修筑堡壘來驅逐戎狄,以及遷徙犯人去充實黃河沿岸剛建立的數十個縣。
《史記》記載:「蒙恬暴師在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將軍蒙恬大敗匈奴后,便率領數十萬大軍飽受烈日寒霜、風雨霜露駐守在北地上郡,這一守便是十幾年,匈奴礙于蒙恬的聲威震懾,以及長城要塞的存在,一直不敢南下牧馬。秦朝在這場反擊戰中解除了匈奴等游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與破壞,和游牧民族接壤的北部邊境地區在之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帶來的災難。
那麼秦始皇既然派軍擊敗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為什麼還要耗費巨大的民力去修筑城池要塞(長城)呢?為何不繼續向北進軍,徹底滅了這些部落呢?
秦始皇雖然命大將蒙恬擊敗了匈奴,但是卻無法徹底將其消滅,因為游牧民族的習性和風俗就注定了他們不容易被輕易滅亡。
在古代,生活在北邊蠻荒地帶的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所,也沒有作為產業的農耕,他們隨著畜牧活動而轉移,逐水草而居,自幼便能騎羊,拉弓射鳥、鼠等小動物,再大一些就能射狐貍、兔子,以此作為食物,等成年時,男子都是能拉滿弓的披甲騎兵。
《史記》記載:「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稍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茍利所在,不知禮義。」
他們的風俗是隨意游牧狩獵,以此作為維持生計的產業。遇到緊急情況就練習攻伐作戰本領來侵擾征伐,這就是他們的天性,尤其是到了寒冷干燥的時節,牛羊難以繁衍時,游牧民族便會南下中原,大肆擄掠,只要有利可圖,就不顧禮儀,有利便進攻,不利就撤退,從來不把逃跑當作恥辱。
《史記》記載:「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
由于擅長騎射本領,而且行蹤飄忽無定,匈奴往往是搶殺掠奪財物后就跑,等中原國家出兵追趕時,他們早已騎馬遠去,追都追不上。比如匈奴首領頭曼善于打不過秦朝,就不斷向北遷徙,而秦朝軍隊以步兵為主,如果匈奴騎兵一直逃跑,秦軍便難以追擊。
既然無法徹底消滅,就不得不防范匈奴南下再侵擾中原,而騎兵機動性強,活動范圍很大,如果沒有城池、要塞、城墻組合而成的長城防御體系,秦朝就需要很多兵力來防守,而這便會給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秦始皇為了保護北部邊境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只能修筑長城來抵御匈奴侵擾。
實踐證明,修筑長城確實是阻擋游牧民族侵擾的好辦法,給中原農業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在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之前,秦國就曾修筑長城來抵御胡人,周朝境內的很多諸侯國為了防守,也都有修筑長城作為軍事防御工程。
古代修筑長城的歷史,長城能起到的作用
在先秦時期,修筑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就曾修筑連續排列的城堡作為防御。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為了爭霸稱雄,便根據各自需要在邊境地區修筑起長城、堡壘等軍事防御工程,以互相防守。
《左傳》記載:「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史記》集解引韋昭注記載:「方城,楚北之厄塞也。」
比如楚國在北部瀕臨漢水地區修筑了很多具有防御功能的方形城寨稱為「楚方城」。之后齊、秦、韓、魏、趙、燕、中山等諸侯也都修筑了軍事防御工程長城,用以自衛。
《史記》記載:「秦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
其中秦、趙、燕三國由于和北方游牧民族相鄰:秦國隴西有綿諸、緄戎等戎族部落,岐山、涇水以北又有義渠、大荔等部落;趙國北方有林胡、樓煩等戎族部落,燕國北方有東胡、山戎等戎族部落,于是三國各自在北部邊境地區又修筑了「拒胡長城」。
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徹底消滅了西部大患義渠,于是占領了隴西、北地、上郡,便開始在當地邊境修筑了長城來抗拒胡人。趙國是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向北攻破了林胡、樓煩后開始修筑長城。之后燕國賢將秦開(其孫為荊軻刺秦,燕國副使秦舞陽)擊敗趕走東胡,也修筑長城抗拒胡人。
《史記》記載:「秦昭王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其后燕有賢將秦開,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燕亦筑長城以拒胡。」
以此可見,秦、趙、燕三國并不是打不過北方的游牧民族,雖然能將其擊敗趕走,但卻無法徹底消滅,三國只好修筑長城來抗拒胡人。之后秦始皇修筑長城也是如此原因,為了減少工程量,秦長城重點是維修、連接原先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以及利用有利地形擴建。
如果秦朝單獨修筑一條長達萬余里的長城,十余年的時間也難以完成。畢竟秦始皇陵在動用近八十萬人的情況下也修建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而且最后還是草草完工。
若是沒有高大堅固、連綿不絕的萬里長城,秦軍就需要分出更多的兵力去防守,為此便難以集中兵力發動戰略反擊。而匈奴騎兵機動作戰,今天在東邊劫掠,明天就可以跑到偷襲,還可以隨時可能南下中原。
秦始皇依地形,借天險,修筑萬里長城,便可以將北部邊境圍起來,遏制匈奴南下路線。自秦長城修筑完成后,一直到秦始皇病逝前,匈奴都不敢南下牧馬,拉弓射箭,生活再秦朝北部邊境地區百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長城的作用
雖然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但長城的作用并不止于此。
首先長城的最基本作用就是為了防御,可以有效遲滯延緩匈奴騎兵的速度,為此給中原國家贏得調集軍隊的時間。如果沒有長城,北方游牧民族就可以肆無忌憚的侵擾中原王朝,甚至小股騎兵都敢南下掠奪。而且游牧民族的騎兵不善于攻城,中原步兵可以用長城的城墻作為依托和掩護,進可攻,退可守。
其次長城有預警作用,高大的城墻可以為防守士兵提供了一條巡邏通道,一旦發現敵人入侵或破壞長城,便可以立即趕到就近的烽火台進行預警,讓后方主力軍隊做好應對準備。長城上的城墻也可以作為高速通道快速運兵。
最后長城還可以隔絕內外,對北方游牧民族實施經濟制裁,因為游牧民族是靠放牧和狩獵為生,要想獲得其他物資基本只能和中原王朝進行貿易。一旦進入緊急時刻,中原政權就可以封鎖長城上開放的關口,切斷貿易通道,貨物和馬匹幾乎不可能翻過被軍隊守衛的長城。
自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以后,幾乎歷代中原王朝都有不同規模地修筑過長城,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時修建的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長城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筑。
結語:
秦始皇攻滅六國后,為了鞏固國家統一,解除匈奴對秦朝的威脅,便下令北擊匈奴,并在秦、趙、燕三國原有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葺、連接和增筑,于是一道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屹立于秦朝北部邊境,保護著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隨著時間推移,秦長城的遺址雖然大多已湮滅在歲月長河之中,但直到現今,很多人提起萬里長城,腦海里浮現出的第一個人還是——秦始皇嬴政。
萬里長城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太多記憶,有帝王的雄心、民夫的汗水、戍邊的功績、民族的交融,也有箭矢的痕跡、炮火的轟鳴、將士們的鐵血、金戈鐵馬的呼嘯,還有萬里紫塞的壯美。
作為人類史上的奇跡,萬里長城當之無愧,它也是中國最硬核的名片之一!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