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又來鍛煉身體呀?」
「是啊,習慣了,每天起床都得在這走個幾千步。」
「怪不得你最近身體那麼健朗,精神還好。」
......
眾所周知,走路對于健康是好處多多,但凡事都講究個度,走路也不例外。走路走對了,身體才能好,那麼,究竟怎麼走才是對的?走多少步才是最健康呢?
2022年, 《柳葉刀-公共衛生》 刊登了一項研究,對來自 四大洲的近4.7萬名參與者 進行了分析,旨在確定不同年齡群體的每日最佳行走步數。
該研究發現, 18-60歲的成年人每日最佳步數為8000-10000步,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為6000-8000步。
研究將參與者根據每天的平均步數分成了四組,步數中位數分別為3553步、5801步、7842步和10901步。隨著每天步數的增加,死亡風險逐漸降低。相對于每天步數為3553步的組, 每天走更多步的三個組的死亡風險分別降低了40%到53%。
具體而言,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每天6000-8000步的步數與最大程度地降低死亡風險相關;而對于18-60歲的成年人,每天8000-10000步則與最大程度地降低死亡風險相關。
而根據 《2023版運動處方中國專家共識》 ,雖然每天一萬步被視為運動的目標,但實際可獲益的最低運動量為7000~8000步。其中, 快走步數應占至少3000步,即每分鐘至少100步。
另外, 張伯禮院士 也曾在采訪中分享了他堅持了20多年的健康習慣——每天走路7000-8000步。張伯禮院士強調了走路對老年人的益處,并建議老年人每天最好能堅持走路積累6000-7000步。 他鼓勵有時間的人多走幾步,走得快一點,讓心率稍微加快,微微出汗是最佳狀態。
這一建議與專家共識中關于步行對健康的推薦相互呼應,共同強調了步行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運動方式。
多項研究充分證實,走路對健康有多方面的益處,涵蓋了降低癌癥、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風險。
1.心肺功能好了
發表在 《中國臨床康復》 的研究指出,常年缺乏運動的人進行每日健走4個月后,其肺活量和每分最大通氣量顯著增加。
2.患癌風險低了
《美國醫學會內科學》 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相較于運動較少的成人,每天進行超過1小時快走的人,患食道癌的風險降低42%,肝癌降低27%,腎癌降低23%。
3.血壓降下來了
2021年在 《臨床高血壓雜志》 上的研究發現,堅持每天快走3個月后,大多數人的血壓下降了23毫米汞柱。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 每天快走4000~8000步能夠達到理想的降壓效果。
4.便秘更少了
天津體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研究生導師李慶雯 表示,走路中加大腰和胯部的扭動有助于促進排便,減輕便秘癥狀,對于直腸癌的預防也有積極的作用。
5.骨骼更強壯了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張輝 指出,與非承重運動相比,如步行和跑步等承重運動有助于提高骨骼中鈣的沉積率。對于 防止中老年骨質疏松 有重要作用。
長期堅持走路有益健康,但如果我們在追求「長壽步」的過程中 犯了以下四個常見錯誤, 可能會導致步行變為「減壽步」。
1.在不合適的時間走路
避免在太陽未升起之前和飯后半小時內行走, 因為這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在非冬季季節,最好在斜陽下戴上墨鏡,以保護視線和視野。
2.在不合適的地點走路
研究發現,在公園等空氣清新的地方散步,可以改善肺功能和動脈血管狀況。相反,在街道等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散步可能會導致肺功能微弱改善,甚至惡化動脈硬化狀況。因此, 選擇熟悉、平坦、空氣清新、安靜的環境, 避開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對于健康更有益。
3.穿不合適的鞋走路
穿不合適的鞋走路同樣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如鞋子過大或防滑力不足,為了保持平衡,膝蓋外側的肌肉可能會過度發力,導致不正常的步態,引發平衡問題,甚至形成「蘿卜腿」。
選擇舒適的運動鞋,可以避免過大、過小、鞋底過軟或過硬、鞋幫過硬等問題, 有效減輕足部負擔, 維護良好的步行姿勢,避免潛在的身體傷害。
4.走路姿勢錯誤
低頭看路可能導致頸后肌肉負擔過重,而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如外八字、內八字、貓步等可能影響關節和骨骼的健康。 正確的走路姿勢應注意腳尖準、腳跟穩、擺腿狠等方面。
因此,為了確保步行的健康益處,我們需要注意時間、地點、鞋子和姿勢的選擇,使步行真正成為「長壽步」而非「減壽步」。
參考資料:[1]《不用1萬步!不同年齡有「最佳步數」,走路記住「5要5不要」!》.人民網科普.2023-10-23[2]《最新運動處方發布:每天最少走7000步才算合格!可惜很多人都沒走對!》.健康時報.2023-04-05[3]《每天堅持走路鍛煉的人,最后都怎麼樣了?走路注意5點,效果才能翻倍》.健康時報.2023-08-12[4]《走路鍛煉,是養生還是傷身?》.廈門市中醫院.2022-03-0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