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也是極其罕見的。但是一直以來,中華文明究竟起源在哪裡,何時出現的,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苦苦追尋的答案。為此不少人提出了很多說法,不如說本土進化的學說,還有部落融合的說法,等等。
不過這個問題,在1973年的杭州一條河流中,意外找到了答案。而揭開這個謎題的,只是一個破舊的木碗。但是這個木碗卻嚇了專家一跳,專家擔心其受到破壞,提議將其嚴密保護起來,甚至擔心該文物被人毀壞,而要求政府停止展覽。
在1973年,杭州河姆渡鎮的村民在河道裡負責排水的時候,意外踩到了一個東西。隨著一聲脆響,一個村民叫出聲來,等他走出河道裡一看,自己穿的厚厚的膠鞋,被泥水中鋒利的骨頭紮破了。
一開始人們只是以為是亂扔的垃圾,因此沒什麼特別注意,只是在工作的時候加強了警惕。然而有時候越是不注意,就越容易發現在河道中的東西。
隨著工作的進行,河道裡出現了不少骨製品和陶器的碎片。工作的村民覺得事情不太對勁,于是就上報給了文化部門,等到考古專家們到來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地方,其實是在上古時期的人類遺址。
在多年的考古發掘之後,這個遺址發掘出了將近2000件文物,還有20多座古墓。在其中,就發現了筆者今天要說的主角——破舊的木碗。
這個木碗因為時間問題,已經殘破不堪,因此一開始專家對這個木碗並不是太過看重,只是將其送回了研究所,負責鑒別其具體的年代。但是這一鑒定,就得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在這個木碗上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漆膜。如果只是漆膜,那專家們早就不少見了,但是目前見到的漆膜最早,也是距離現在三千年前。但是這個河姆渡的遺址,卻是距今六千到八千年。
按照現在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在那個時代的人類,恐怕連語言和文字都沒有,更別說是早三千年發明出漆膜技術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專家在發現這個情況之後,就立刻將這個木碗送到了北京進行更加專業的鑒定。但是在多次鑒定之後,最終判明了,這就是天然的生漆,其光譜與馬王堆裡出土的漆膜光譜一樣。
這個結果就證明了一件事,這個破舊的木碗是目前我國文物當中,時間最早的漆器。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就證明了一個事實——早在六千到八千年前,華夏文化就已經初現雛形。木碗的工藝也證明了在當時的甯紹平原上,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相當發達的農耕文化了,並且手工技術也得到了極快的發展,以至于能夠做出漆器。
不僅如此,要是能夠確認詳細的生產時間,就能夠證明我國漆製品的運用,要比西方的漆製品歷史,早了近千年。
當然了,這種國寶級文物被發掘之後,我國的考古專家卻從來沒有強調過這些事實。但是在我國歷史學界流傳已久的文化西來論,是成了不攻自破的謠言了。
這個國寶的意義,在于證明了我國文化起源的時間,早就遠超西方所謂的文明古國了。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文物出現的意義並不算太大,畢竟出土的時間遠比它身上的漆膜要更重要。但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時間,就證明了這個文化的氣度。
雖然在遠古時期,並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或者口頭記載流傳下來,但是這些文物,並不是就這樣埋藏在永遠的黑暗當中,而是作為最重要的證據,為我國的歷史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這也極大激勵了我國的考古學家們,為了發現那些依然深藏于黑暗之中的遺跡,而奉獻自己的才華。
就學術價值來說,河姆渡的木碗遠遠超過其本身的藝術價值。雖然破舊,但是它所提供的歷史意義,卻是非常重大的。在出土之後,這個木碗存放在浙江省的博物館,但是因為它的價值太過重要,所以其日常維護的工作非常復雜繁瑣,每隔幾個月就要通過專業人士給他上蠟。
除此之外,還要時刻關注其環境是不是恒溫恒濕,因此專家認為應該停止展覽,將它收藏在國家的專業工作室中。遺憾的是,出于各種考慮,這個意見最終沒有通過,所以目前還是收藏在博物館裡。